互联网车险业务遭遇“滑铁卢”,未来我们的互联网业务靠什么?

互联网车险业务遭遇“滑铁卢”,未来我们的互联网业务靠什么?

自2000年第一家可以线上签订保单的电子商务网站上线以来,互联网保险业务经历了十余年的快速发展,至今年4月份在80家财产险公司中已有62家开展了互联网保险业务,其中车险业务以其稳定的总需求和标准化的产品得以在互联网财险市场占据重要的地位,高峰时期保费占比一度超过九成。

数年前“互联网+”的创业浪潮曾席卷多个行业,互联网保险创业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诸多第三方科技公司开始对接各财险公司并提供线上车险报价、线上车险比价等服务,试图借保险行业向互联网转型的契机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

新兴事物的开头总是美好的,互联网车险便捷的投保流程和保险公司有意识的推广确实吸引了许多年轻客户和业务员尝试车险的线上投保。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机构高举互联网转型大旗杀入线上市场,线下常见的恶性竞争、销售误导、套取费用等违规行为也越来越多的出现,为互联网+车险的转型探索蒙上了阴影。

五年一度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于近期召开,会上“风险”一词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行业监管机构近期关于整治车险市场乱象的通知更是堪称互联网车险发展史上最严规定,几乎堵死了保险公司和第三方科技公司各种“变通”的可能。

在内部互联网车险业务探索停滞、外部监管形式趋严的状态下,许多财险公司得以沉下心来认真分析行业特点,尝试在保险发展“新常态”的框架下探索不同的互联网发展道路。

互联网客户的三大消费特性可用于保险业务突破

与传统的线下零售市场多元化的客户群体不同,互联网线上消费的客户主要以年轻人为主,群体消费行为特性明显。通过行业近些年不断的研究分析这部分特性可简化概括为“消费行为的高频次”、“消费需求的高弹性”和“购买行为的非理性”等多个特点,而此类消费特点对互联网保险也同样适用。

淘宝平台2010年引入退货运费险时只是为了解决退货流程长而带来的客户体验问题,但该产品嵌入式的投保方式(高频次)、首次投保近乎免费的价格(需求弹性大)和完全线上的自动理赔体验(非理性购买)赢得了客户的好评。7年后当初用来试水的退货运费险已经发展成年均30亿单的巨无霸,近乎占据了全部的线上财险客户,互联网客户第一次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展现着群体的力量。

这些年随着国内电子商务业务的快速发展,线上群体经过了长时间、多渠道的消费行为培养过程,其整体的消费文化已越来越清晰和明确,一般认为群体的消费文化具有较大的动能、改变过程较为缓慢,这意味着保险公司同样可以针对线上群体的消费习惯制定全新的发展思路。

全民医保的普及提高了健康险的接受度,短期健康险符合互联网客户消费特性

自2010年社会保险法正式出台以来,我国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已运行6个多年头,6年以来以全民医保制度覆盖率达95%以上,但39.7%的医疗费用仍由个人支出,广大居民对健康险的需求不断被激发与唤醒。行业2012-2016年健康险保费收入的年均复合增速高达42.3%,远高于人身险其他两大险种的增速水平,并且同比增速呈现出逐年提升的态势,今年一季度健康险保费收入达1599.8亿元,增速仍然维持在高位。可以确信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延伸、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保险公司运营水品的提升,线上健康险的需求可能首先被激发并维持高速增长状态。

当社会需求端拥有了适当的保险消费需求时,互联网营销端即可充分发挥其成本低、覆盖面广和灵活高效的特点,成为保险行业新的高速增长点。而短期健康险产品适合包装为高保额+年轻人低费用的产品,配合适当的营销手段和激励方式,与互联网客户的消费特性匹配程度较高。

如果用单个互联网保险产品登上1亿元保费收入的时间来衡量产品接受程度的话,淘宝“网红”退货运费险大约用了2年的时间、支付宝“新锐”账户安全险大约用了1年的时间,而同业财险公司推出的1年期百万医疗险产品大约只用了4个月时间。短期健康险产品在互联网财产险中走出了新的道路,也印证了“客户需求”才是互联网保险业务快速发展的最终着力点。

互联网短期健康险业务既有着得上述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存在许多天然的不足之处。因产品形态的限制此类产品的保障期限短、医疗险绝对免赔额高、健康问询内容复杂且等待期占总保障期限的比例较大,对保险公司的核保、核赔、客服和销售等多项能力提出了挑战。但安邦财险深知只有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保险服务需求,将发展红利惠及消费者,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国保险业的创新者,财险也勇于张开科技的风帆,驶向保障型产品竞争的蓝海。

本文遵守署名-非营利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协议,转载请保留本段:冰丝带雨 » 互联网车险业务遭遇“滑铁卢”,未来我们的互联网业务靠什么?

赞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