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厦,这个听起来很老土的名字在全香港都很有名。在大多数人而言,这绝不是一个带有褒义倾向的名词。我第一次见到这个大厦是在初到香港不久,舍友生日请客来到国际广场吃自助火锅,吃饱出门左转就看到一个无论是装修风格还是门口的人员都与尖沙嘴地区格格不入的大门,上书四个烫金大字——重庆大厦。刹那间我甚至认为自己穿越到了非洲大陆,门口或蹲或站着许许多多外国人:有男人,有女人,有黑人,有白人,后来我才知道有调查表明重庆大厦里至少有100余个不同的国籍圈子。我不敢多向门里瞅一眼就慌忙跑开了,那大门近看仿佛是要把游客吃掉的血盆大口一样可怖。
开学一月有余后是偶尔在图书馆流行书推介区再次看到那似曾相识的大门,书的封面就是那四个烫金的重庆大厦字样,顺手就借了回来。
世界中心的貧民窟–重庆大厦 青森文化出版社,2013年,香港出版。
作者Gordon Mathews是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的教授,所以本书是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大框架下完成的,着重研究的是在这样一个极端环境下,不同个体或群体的生存、交流、需求、冲突的状况。
有一个词贯穿整个书的始终:底端全球化。就是在这个词作为大前提下,作者很好的解释了重庆大厦的各种谜团:为什么重庆大厦可以屹立在尖沙嘴不倒,为什么一百多个种族的人可以在这么个小小的地方和平共处,这样一个森林般自循环系统是如何生成和运作的,以及非法活动在这里为什么那么猖獗。
书中人类学以外的话题或许争议最大的是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反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作者认为新自由主义在重庆大厦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事实是大多数人对政府放任重庆大厦自由发展持反对意见。同时作者也不断的向读者传达这么一种情绪:重庆大厦不可怕,真的不可怕,所有人在里面都忙着挣钱,没精力操心外来者。但是就现在的情况来看,本地人除了去吃咖喱外,对重庆大厦还是敬而远之的。
本书是社会学研究学者所写,书中为了解释主题而使用了许多实例,适合学者研究用。这样的前提决定了对于猎奇类读者,这本书显得很罗嗦,可读性并不高。如果对国际关系等社会学课题感兴趣的话,这本书值得一读。如果只想了解一下那个看似恐怖的重庆大厦,不如常去吃咖喱来的实在。
本文遵守署名-非营利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协议,转载请保留本段:冰丝带雨 » 推书-世界中心的貧民窟-重庆大厦